恐龙能演化成鸟类吗?良渚古城是怎么被发现的?

狮子小记者“追星”科学家

2024-03-25

徐星老师在《卧虎藏龙》拍摄地研究化石

刘斌老师在讲述良渚古城发现经历

记者 张娜

3月16日,西湖大学湖心讲堂2024春季公开课开讲,主题是《观石中乾坤——从一片石头开始的推理》。

活动请来两位主讲人,一位是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是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被称为“恐龙院士”。另一位是良渚古城的发现者、考古学家刘斌。

提前报名的爱写作的狮子小记者跟着老师,参观了学术环里的摄影展,一点点了解西湖大学。令大家兴奋的“湖心讲堂”开始了。小记者们走进学术会堂,对大家而言,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讲座”,而是一场“追星”之旅。

“恐龙院士”徐星: 做研究时观察、对比“骨骼”很重要

徐星院士,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的作者。因为这种亲切感,小记者们特别兴奋。

徐星院士先给同学们讲了“生命之树的形成”,其中提到远古的鸟类,和现在的鸟类不太一样。它们往往嘴里长着牙,还有锋利的爪子,这和恐龙的特征都非常相似。很有可能,正是恐龙中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飞翔天空的鸟儿。

在提出这个假想的过程中,徐星院士做了很多的研究,观察、对比“骨骼”是很重要的环节。而这些“骨骼”的获得,基本都是从各种各样的化石中来。

徐星院士晒出了一张图,这是他在电影《卧虎藏龙》的拍摄地,寻找化石。他趴在地上,正在用刷子轻轻地刷一块石头。就是在这里,他发现了泥潭龙化石。

在一次次野外考察中,徐星不断寻找恐龙化石,发现恐龙新物种。后来,他又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这个发现使得全世界的研究者都欣喜若狂,为“恐龙演化成鸟类”,提供了更有利的证据。

但是,科学研究的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徐星院士说:“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葬礼上取得的。有时失败了也不可怕,可能接下来就有转机。”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

取土时发现有个山头是人为堆筑,闪过一个念头

刘斌老师从全世界不同时期的各大考古发现讲起,给大家梳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他先介绍了古埃及人。早在中世纪,西方学者就对古埃及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埃及考古则是法国拿破仑远征埃及的产物。当时拿破仑带着175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绘图师、建筑师、历史学家等组成的团队,勘查了古代遗迹,研究了埃及、矿产及人口等。

德国商人谢里曼,是证实荷马史诗的考古学家。他酷爱读书,经过自学,掌握了英、法、俄等十几种语言,1871-1882年三度发掘特洛伊古城,向世界证明了《荷马史诗》的真实性。

接着,他带着大家将视线转向中国。考古学在中国,这100多年来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从小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写出美好的诗篇,陕西法门寺、西安何家村窖藏等的发现,才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富贵与华丽。”刘老师说。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证明良渚已经进入了国家文明,良渚文化距今约4300-5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处于同一时代。作为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刘老师分享了他发现的过程:“我的老师张忠培先生常说,科学的原创性在于田野考古中要透物见人,要不断思考考古发现背后人的活动。2009年,我在彭公岗公岭的取土现场,发现这个山头是人为堆筑的,连接山口的水坝,当时闪过一个念头,这会不会是良渚的呢?2010年,经过碳14测年,确认为良渚时期,距今4900-5100年。”

你看,就是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现场多加思考和推理,然后经过严谨的论证,就有了这么大的发现。

对了,当天除了大咖的讲座,狮子小记者们还在西湖大学的学术会堂围观了“都市快报·爱写作的狮子专属坐席”。有位四年级男生跟着妈妈,特意去这张座椅前拍了照,非常兴奋,说:“我们狮子小记者的专属座位,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