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娜
杭州第十四中学附属学校的彭永帆老师带来的讲座主题是《山,不只是山——广开思维学作文》,他教孩子们用发散思维写作文,引导大家学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等。
讲座同步在线上直播,有家长带着孩子观看,点赞说:“老师讲得很有趣。”
“写妈妈的爱,有多少人写过我生病了,妈妈半夜带我去医院?”彭老师一提问,观众席有二十多个孩子举起手来,还有位高年级的女生不好意思地捂嘴笑了。
彭老师说,这个作文素材,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读书写作文时就用过,已经没有什么新意,很难出彩。
他晒出了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剥豆》,文中的妈妈和儿子比赛剥豆,妈妈先是想让儿子赢,增加他的自信,所以剥豆的速度慢下来。她转头一想,又觉得以后外面竞争靠实力,可不会有人让着他,剥豆的手速又快起来。就这样,妈妈对于儿子成长的担心、考虑等,没有通过一句语言,而是直接体现在剥豆这件事上,其中还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现场,彭老师请几名同学分别朗读了这篇文章,有孩子还认真记下笔记,说要回家后再找出这篇文章,仔细看看。
“如果你要写爱,就不能只写爱,要观察细致,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抓住细节,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彭老师给大家做了引申,写父母的爱,可以写你们的一次聊天,一起看电影等,还可以写父母对你的一次严厉批评,或者写父母对孩子的一次“无情”……“思维发散了,视野打开了,那么生活里就有很多事例都可以用,因为背后都是父母深沉的爱。”
对于不少孩子来说,作文选材是件头疼事。
彭老师晒出一个“火柴人”的图案,问大家能不能说出他是谁?孩子们直摇头,有些弄不清楚。
“我现在说三个关键词,你们看能不能猜出他是谁?中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彭老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孩子举手回答:“是莫言!”
“三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军师,是谁?”“诸葛亮!”
“传说、英雄人物、开天辟地,又是谁?”“盘古!”
“作文、语文老师、图书馆讲课,是谁?”“讲课的彭老师。”
同学们都急着举手回答,现场的氛围很热烈。彭老师趁热打铁,告诉大家作文选材并不难,关键在于拓宽选材的空间,包括生活空间、想象空间、知识空间等。
比如写“手”,在生活空间里,写妈妈抚摸我的手,是温柔的母爱;爸爸打过的手,是严厉的父爱;同学搀扶的手,是浓浓的友情。在想象空间里,有小蚂蚁的手,盘古的手,外星人的手等。在知识空间里,贝多芬的手,是琴键上的舞蹈者;亚运会数字火炬人的手,是科技力量。
最后,彭老师说:“在作文的世界里,山,不只是山,孩子们打开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