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4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家庭已经出现了亲子关系问题,自己的家庭中,亲子沟通还没有产生大的障碍,但是,记者随后采访的一位妈妈讲述的故事,她家里发生的种种,感觉是许多家庭中的常态。
这位妈妈看上去很和气很谦虚,一再说自己进步不算最大,建议我们找其他家长聊聊。
可老师们都说,这位妈妈是学习特别认真的一位家长,而且亲子关系也不错,不是因为和孩子交流出现问题才来学习,而是想要进一步了解孩子,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才报名的(下面是这位妈妈的自述)。
考试考砸了,全家人都不知道怎么面对
我家孩子从小就在家门口的一所小学读书,成绩不是特别拔尖,但也算名列前茅。小学时当过大队干部,学校经常给他机会朗诵主持,一直比较自信。
小升初时,是上家门口直升的初中还是去摇区内的民转公学校建兰中学,我和他爸爸详细讨论过是当鸡头还是当凤尾,最后决定摇摇试试。
幸运的是,我们摇中了。可孩子初一第一学期的期中就考砸了。他爸爸有点自责,怀疑是不是选错了学校,孩子也很不适应,觉得身边怎么那么多人比他优秀。
那段时间,我感觉家里气氛很不对。我在学着适应,孩子也在努力学着适应。
曾经最激烈的冲突
我平时管孩子比较多,从小他比较依赖我。我们母子俩相处得还算好的,但在他小学高年级时,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冲突,让我意识到孩子长大了,我需要重新学习跟他相处的方式。
那次,是我给他报的线上的网课,因为缺乏师生互动,效果不太好,他有些内容不太能听懂,就发脾气说不想上了。网课都要开始了,他要从电脑前站起来离开,我拽住他不让他离开,一定让他坐下来听。
他那时已经比我高了,我拽他,他就用力用手臂来挡我,我力气没他大,感觉要被他推开了。我觉得他这是还手,以前听人说过,孩子第一次想还手时千万不能让他得逞,否则今后就更难管了。
我就拼尽全力跟他对峙,我们互相抵住对方快二十分钟,直到他认错才算罢休。
虽然那次我制住他了,但我还是很生气,很有挫败感。并且意识到,怎么跟孩子相处 ,我还有太多东西要学习。
早上不再老是催他快点快点
刚好学校在家长群里发了研修班报名的信息,我赶紧报名了。
第一次课开始,我就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周老师不停地在指导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方式,要求我们“客厅有笑声,卧室有拥抱”,每天多给孩子几个崇拜的眼神,每天给孩子写一张有具体内容的鼓励贴。
我认真地学习,并付诸实践。以前早上,从他起床开始,我就会不停地催促:“快点起床,快点刷牙,快点吃饭,快点出门……”总之,家里就是不停的催促声。课堂的学习,让我明白,孩子在这样的催促声中,有多么的不开心。
现在我家的早上是这样的,我让孩子自己定闹钟,自己决定何时起床。起床后,我微笑着迎接他,让他开心地吃早饭。虽然有时他还在磨蹭,我看看表实在是担心他会迟到,但还是一次次忍住没有催促。
有天早上,记得离最迟的出门时间还有5分钟时,他竟然说感觉头有点油,要洗一下。我简直急死了,这点时间还要洗头!但想起课堂上学的,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我忍住了。让他去洗好了,迟到也是他自己的事。
结果他居然5分钟内洗好了头,然后从容地出门了,留下一脸惊讶的我。
学着放手,忍了好几次没催他
我全职在家,他小学时,我一心扑在他身上。很多学科,我都会跟着一起学,并且会学得比他超前一些,还买来习题本,提前练习,然后他不会时就讲给他听。
小学每次考试前,我也会陪着他一起复习,把重点帮他拎出来。我感觉,自己一直是他的拐杖。但听了老师的课后,我越来越意识到,他得拿掉我这个拐杖,才能成长。
于是,初二上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我都不再陪他复习,而且,到了初中,有些题目我也答不上来了。
他从小一直在学乐器,但初二这学期因为功课忙,好久没练了。因为寒假要考级,前几天,我把许久没练的乐器拿到店里调了下音,但音准到底怎么样,要他试过才知道。
我跟他说了两次,有时间试下音,但看他一直没去做。之前,我肯定早就催催催了。但现在,我能忍住了,我不去催他。结果当他要用时才拿起乐器,一试音不对,来跟我说,我让他自己想办法:“我提醒过你要试音,你没有做,自己承担责任。”
孩子这样描述过我的变化:“从原来老是拿我和别人比较,到现在坚决不跟别人比;从原来总是打击我,到现在经常鼓励我………”从孩子眼中,我知道自己有很大进步了。下次还有研修班,我还要报名,做父母这事,得不停地学习。
父母研修班上究竟在学什么,怎么学?
建兰中学的校领导说,这个研修班新学期还会继续,初步打算3月中旬再开启报名。而第一期研修班在孩子们放寒假前,也举行了结业典礼。当时,除了参加研修班的爸爸妈妈们全部参加外,很多孩子也来到了现场。孩子们为认真学习的爸爸妈妈颁奖,表扬了他们学习两个月以来的变化。
这样的研修班究竟在学什么,怎么学?记者找班主任——建兰中学的校医吴娟聊了聊。
每次上课要记笔记,课后有作业打卡
吴校医说,开办这个班,是因为去年学校组织一系列家庭教育讲座后,不少家长提出希望有长期的培训,这样有导师,有同学,大家可以好好地学习做父母。于是,学校决定组建20人的小班,结果报名太踊跃了,最后有48人参加,其中爸爸占三分之一,妈妈占三分之二。
去年12月15日起,每周一晚上6:30上课,每次课两个小时。这个班的到课率出奇高,每次都在80%以上,家长的作业也交得很及时,作业的质量也一次次在提高。
第一次课,周老师建议家长们首先学会每天微笑着面对孩子,并让爸爸妈妈们把微笑的图片发到班级群里打卡。结果,不少爸爸妈妈太久没有松弛地笑过,发来的照片很多不符合要求,衣服暗色的居多,微笑时有些妈妈的眉头都没有展开。
接着,周老师指导大家每天给孩子写鼓励贴,要求每天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写实实在在的事情。
最初家长们的作业也是不合格的,有些还被老师打回去重写。好在爸爸妈妈们是打算认真学习的,一个个又重新提交,直到符合要求。
每天,老师都会要求父母们朗读《父母规》和《相信相信的力量》。
很多人因为读过太多遍,已经背了下来。
《父母规》里是类似这样的话:“从此刻起:我要多鼓励孩子、赞美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因为我知道只有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我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
《相信相信的力量》则像一首长诗:“ 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我才相信孩子/而是我相信了孩子/ 孩子才能有希望……”
课堂上会有情景演练,家长也要经常提交反思
在课堂上,周老师会把那些家庭教育的大道理变成实操性很强的实践,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把很多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亲子交流问题都在课堂上一一演练。
记者看了一下课程设置,的确针对性很强。比如有的课专门在研究不吼不叫的情况下,如何让孩子乖乖合作;有的课则会重点探讨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每节课都会想方设法解决大家养娃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一位妈妈说,期末考试如果孩子考砸了,家长该怎么说怎么做,因为提前演练过,当孩子们期末成绩真的不理想时,班上的爸爸妈妈都说自己表现得特别好,没有大吼大叫骂孩子的,大家都是拥抱和鼓励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去找努力方向。
爸爸妈妈的变化,孩子们也感受到了。
记者看到一些孩子们写给家长的信,有人这样写妈妈:“我发现您真的变了很多,从以前遇事急躁到现在的沉着冷静;从以前我们俩争吵不休到现在的相安无事……这些细小的改变,让您真的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还有个孩子说:“每天晚上,不管你累或不累,你总会写一张鼓励贴,记录我当天的进步以及感动到你的事,贴在墙上,每当我闲下来看到一排鼓励贴时,我会感到既开心,又温暖。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比如我买了烧饼分你一半,你都会记录下来,这令我十分感动。”
不过,挺有趣的是,有些孩子在信中也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孩子就说,也许因为您也是第一次当家长,还有很多养娃技巧需要学习,还有很长的路需要闯荡,有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完美,作为旁观者的我向您提出几点建议:
1.请您不要通过语言技巧向我施加压力和向父亲施行道德绑架。
2.请您多参与到我们的自由活动中,希望我们全家能有一起活动时间,这样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对方。
听着孩子的这些建议,爸爸妈妈们不停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