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西游记》中的许多法宝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瞌睡虫就是其中一例。那么,瞌睡虫究竟是何物种,我们可以先看看《西游记》里瞌睡虫具有什么习性。
蟠桃会偷酒时,孙悟空把瞌睡虫弹到人脸上,被弹目标即“手软头低,闭眉合眼”“都去盹睡”。根据作者描写,我们可看到瞌睡虫具有两项特征:其一是瞌睡虫很可能没有能够飞行的翅膀。因为孙悟空将其弹射、抛出时,如果瞌睡虫会飞行,未必能准确投中目标。其二是瞌睡虫可以自行爬入人的鼻孔,很可能为穴居生物。
从古籍里,我们可以查找到瞌睡虫的原型。其原型最早见于唐初医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名字叫砂挼子。该书说这种小虫“大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同时说它“性好睡,亦呼为睡虫”。
其实,砂挼子就是蚁蛉的幼虫,又叫蚁狮。蚁狮擅长挖陷阱捕食其它昆虫。它们选好挖坑地点后,就倒着向后爬行,把腹部当犁挖开土壤,直到形成一个陡峭的沙坡漏斗。随后蚁狮就在漏斗底部张开下颌耐心地等候猎物,伺机而动,看起来好像睡着一般。
《西游记》强调了它作为大自然里娴熟猎人“嗜睡”的表面特征,从此瞌睡虫声名大噪,逐渐掩盖了作为原型的砂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