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五(5)班 王思闻
在我3岁时,就开始接触“书”这一东西了,从我第一次拿起它开始,就有了不解之缘。
3岁,当别的孩子才刚学会走路时,我就跌跌撞撞地走到书柜旁,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虽然爸爸妈妈说我总是把书倒着拿。
5岁,我已把书柜里的绘本、漫画书看了个遍,又恰巧爸爸出差给我带了一本《三国演义》。所以,在别的孩子还没开始读书或还在听父母给他读书时,我就已经接触了连环画版的《三国演义》。
6岁开始,我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扎进历史书的怀抱。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我统统都看,也或多或少地理解一些。因此,我成为了大人眼中博学多才的孩子。
8岁,我上了小学,把目光重新投向《三国演义》,不过不再是连环画版的,而是纯文字版的。一放学,我就飞快地做完作业,如饥似渴地开始阅读。渐渐地,我对这个三国乱世有了更多了解,也懂得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小时候我看书是在看热闹,长大后,我可以看出诸葛亮用了什么计谋,司马懿为何不能识破他的空城计;我能理解为何关羽会放了曹操,而曹操又为何被称为枭雄。别人问我关于三国的问题,我都能对答如流。去旅游景点时,遇到跟三国有关的知识,我也一定会记住。当时我爱《三国演义》真的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10岁,在课堂上问到关于历史的问题时,我总是“一枝独秀”,回答得有条不紊,因而也总是被老师表扬。可当我回答次数多了,渐渐发现有些问题我答不了。为了继续“显摆”我的知识,我便翻出《中华上下五千年》《二战那些事》等书籍来恶补,并把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等梳理出来,通过电脑做成一张张思维导图,并打印出来。那一沓沓纸让我增长了知识,也让我有了继续“显摆”的能力。
这个寒假,老师们几乎没有布置什么书面作业,语文作业主要就是阅读,这下我简直就成了那只掉进米缸的小老鼠,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如痴如醉看了个够,直呼过瘾!书,真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它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