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娃哈哈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2月25日10时30分逝世,享年79岁。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宗庆后同志治丧委员会,定于2024年2月28日上午10时,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下沙基地(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10号大街与5号大街交叉口)举行追思仪式。特此讣告。
宗庆后同志治丧委员会
2024年2月25日
来源:娃哈哈官网
记者 陈欣文 程超
20世纪90年代,如果在杭州街访,叫路人举一家让他们自豪的杭州企业名字,估计十个杭州人中,有九个会毫不犹豫地说:娃哈哈。
在那个还处于全民刚奔小康的年代,中央电视台上那句“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可谓深入国人心。
2002年,杭州市政府重奖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三位有功之臣冯根生、鲁冠球、宗庆后各三百万,这三人从此被众人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杭商的“三面红旗”。
如今,随着宗庆后的离世,第一代杭商给我们留下一个难忘的背影和一笔厚厚的财富。
1
1945年10月12日,宗庆后出生在江苏徐州,是个重达9斤的胖小子,没人会想到这个胖小子日后会是中国首富。
作为宋朝抗金名将宗泽的后人,宗家传到宗庆后已是第二十八代“后”字辈。因为他快出生了,父亲宗启騄留在徐州,并在南京国民政府邮政局谋得一份职业。
而他的母亲王树珍,出身清朝的没落贵族。自小父母双亡,和哥哥相依为命。后来是哥哥将她许配给自己的大学同学宗启騄。
四年后,新中国成立了。
宗家的日子可想而知并不好过,为此宗启騄举家迁到杭州,投奔自己的弟弟,但因为过往的历史,宗启騄经常处于审查与批斗中,根本无法顾家。
宗庆后后来常回忆:小时候,全家人就靠妈妈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爸爸无法养家的时候,是妈妈挺身而出报考女教师考试,并成为杭州柳翠井巷小学的老师。这时宗家已是五个小孩的大家庭,生活相当艰难,以至于后来最小的妹妹还被送给亲戚抚养。
尽管如此,大学生爸爸和贵族出身的妈妈还是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对老大宗庆后。那时他要在母亲上班时,照顾弟弟妹妹,同时分担家务。
宗庆后记忆很深的一点,是有一次弟弟看到别人在吃零食,馋得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妈妈知道后,大为生气,告诫他们要有骨气,以后看到别人吃东西,必须要赶紧走开,不能盯着看。
自此宗庆后懂得了一个道理:人哪怕再穷,都要自尊自爱,不能让人瞧不起。
而童年的这些经历,也让宗庆后一生都在提醒自己:一有能力就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人。
2
宗庆后读书成绩很好。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他先后在杭师附小和新华小学、杭州五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作为穷人家里的老大,宗庆后做事有着和年龄不相称的踏实与稳重,因此在学校里很受老师的欢迎和同学的拥戴,长期担任班长、中队长、大队长。
在一些写宗庆后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12岁时,他就可以拿着学校的介绍信,走进解放军叔叔的军营,请解放军里面的领导干部到学校做报告,并且还担任主持人的角色。
初中时,老师交给他一个“讲卫生,除四害”的宣传任务,他可以联系到杭州最热闹的食品商店,说服管理人员同意他使用店里的广播系统,进行全店广播。
初中毕业时,宗庆后和那个年代大部分交不起学费的穷人家孩子一样,想报考师范学校,但是因为家庭成分原因,这条路没法走通。
于是他先去汽车行当学徒,学修车。但因为营养不良,身材瘦小,太重的活儿没法干,没多久就被辞退了。
于是他开始干第二件事:找各种靠力气挣钱的杂活。帮人卖爆米花、沿街发传单、踩着三轮车在闹市区叫卖冰棍,甚至去给人看门。总之,只要能挣上钱,哪怕一块,任何赚钱的机会,他都不放过。
很多娃哈哈的员工总是说,老板管钱管得真紧,每一元钱都很看重。但他们如果想想,宗庆后童年时的这些经历,也许就会理解了。
1963年,宗庆后18岁。他告别了杭州,告别了父母,前往舟山马目农场,这大概是他当时能做的最好选择。
马目农场招宗庆后他们的目的是想把马目农场改成棉花生产基地。毫无悬念,年轻力壮,斗志昂扬,又有领导才能的宗庆后又成了这群年轻人的主心骨。
不过一年后,残酷的现实表明马目农场这样的海边滩涂根本无法种棉花。于是宗庆后他们又被送到了另一个农场改建项目——绍兴茶场。
在那儿宗庆后一待就是十四年。宗庆后在农场日复一日地打土坯、抬石头、割稻子、种茶采茶,有段时间还担任茶场的大厨,在食堂给2000多名农场工人掌勺。他甚至还学会了杀猪这样的高难度工种。
但和别的工人不同的是,当别人打扑克、聊闲天、谈恋爱的时候,宗庆后在自己宿舍里,默默地看书。
在那个选择有限的年代,宗庆后看得最多的就是一套《毛泽东选集》。在14年中,他翻来覆去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工作方法,组织体系,甚至于毛泽东的书写方式,都可以在后来的娃哈哈企业发展中看到影子。
宗庆后无疑是毛泽东的超级粉丝。
3
1978年,国家出台了一个政策,上山下乡的知青,如果其城里的父母退休,他们可以回城去顶班。
那一年,很多杭州人为了让子女回杭州,选择了提前退休。还没有到退休年龄的王树珍也一样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退休选择。要知道此时33岁的宗庆后已经离家15年,连媳妇都没娶。做妈妈的心里急呀。
就这样,宗庆后回杭州了,带着15年农场生活的回馈:穿布鞋行走的嗜好和旺盛强悍的体魄。
但因为只有初中毕业,他最终只能去邮电路小学的校办纸箱厂糊纸箱。纸箱厂的工作,就是每天把一叠叠的纸板,折叠成一个个纸箱,然后码放整齐备用。
已经33岁的宗庆后显然有自己的想法。他几次三番向厂领导提建议和意见,开会时还壮着胆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厂里有失公允的事情,不但说,有时宗庆后甚至还拉着当事人,与相关领导据理力争。
这一番“积极表现”,很快引起了厂领导对他的关注。
一番暗中调研后,领导们发现,宗庆后确实有些真才实干,但不服管教,甚至目无领导。
这让他们很头疼。为了挫挫他的锐气,顺便解决厂里产品销售难的烫手难题,领导们将宗庆后调去销售部,做推销员。
收入,按销量提成。
宗庆后乐呵呵地骑着三轮车出发了。这一岗位显然是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要知道他在初中时就在城站卖过红薯与爆米花,收益不小,是当时家中重要的收入补充。
很快他因为业绩突出分到一间单人宿舍。宗庆后搬来后,闲暇时间都在屋子里看书。
他不抽烟,不喝酒,极少串门,也极少与人闲聊,甚至除了出门进门,连大一点的动静都没有。
这让邻居大伯很好奇: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怎么这么安静?
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后,大伯终于找着机会和宗庆后搭话。
几次闲聊后,老伯当起了宗庆后的红娘,为他和好友的女儿施幼珍牵线搭桥。
施幼珍是家中长女,毕业于杭州八中。
为了妹妹能留城,也下乡去黑龙江边陲的兵团做过多年知青。
她比宗庆后小4岁,长相端庄,性格温和。
同样受1978年回城政策之惠,回到杭州后,施幼珍被安排在市商业系统工作。
两人交往后,彼此相见恨晚。一年多后,这份奇妙的姻缘,在1980年5月1日终于修成正果。
那年,宗庆后35岁。
下转08、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