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爆火,特效行业会被颠覆吗?

参与制作《流浪地球2》的这家企业并不担心 不必过于焦虑,科技发展就是“为我所用”

2024-02-21

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 浙江花果山供图

记者 凌姝文

在2月18日的“杭州新春第一会”上,OpenAI的Sora大模型被多次提及。

Sora能根据一段文本,生成一段“质量上乘”的视频,因此有人发出疑问:特效行业会不会受到冲击?

“目前这个版本和动画电影关系不大。”浙江花果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周建敏并没有过多担心。

科技的巨浪之下,这个曾参与制作《流浪地球2》《深海》《狼图腾》《寻龙诀》《动物特工局》等影视作品的企业,有何经验之谈?

人工特效实现了“无中生有”

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

三步:把冰箱门打开,把大象放进去,把冰箱门关上。

做特效,就好比放大象。

周建敏介绍,作为一部科幻大片,电影《流浪地球2》的特效镜头多达3000余个,而参与单环节制作的花果山负责了几个特定桥段的特效制作。

当公司拿到这些片段的原片时,第一步已经完成了——由演员在特效棚里完成情景演绎。

拿到这样的原料,还需要“把大象放进去”,加工出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场景、物体。比如,坠落的太空电梯、飞船穿梭时的撞击、太空舱里飘浮的物品等。

以刘培强(吴京饰)与太空袭击者(Tony Nicholson饰)在太空电梯里搏斗这段为例,在制作时,吴京与Tony Nicholson身上吊着威亚,在满是绿幕的特效棚里打斗。当然,棚里也有实景道具,比如太空电梯内部结构的一部分,这是为了给后期特效做参照的。

这样一个太空电梯场景的特效制作,需要结合数字特效和物理特效技术。

数字特效,就是要“无中生有”,利用数字建模,参照实景道具的模样,再人为地拓建出“太空电梯”的环境,取代原先的绿幕,并利用布光、调色使整个环境和谐统一。

物理特效,则是“向牛顿讨学问”,需要模拟出太空电梯在平稳状态下,内部人物、物体的飘浮感,还有在急速升降状态下的惯性动作。

因此,吴京与Tony Nicholson的动作速度被改变了,通过数字绘景还增加了很多周边飘浮的物品,让场景的悬空感更加真实。完成特效制作后,再把所有素材合成渲染,“把冰箱门关上”才算完成。

花果山参与的另一部动画电影《深海》,没有真人出镜。

《深海》的每帧画面,因为有几十亿个色彩各异的三维粒子堆积,从而呈现出了水墨油彩的质感。而画面的层次,是因为用上了比一般作品多好几倍的灯光数量。

“这不仅对设备性能提出了大挑战,还考验技术人员协调画面效果的能力。”周建敏说,“一个画面里有几十盏灯光,要追光在不同对象上,灯光的明暗、角度、颜色等都需要考虑到,难度很大。所以,3分钟的片段,耗时6个月才完成。”

不用谈AI色变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为我所用”

要求AI参照实景道具的一块舱板,还原出整个舱内环境——这样“举一反N”的创造力,很难。

要求AI还原太空的真空环境,指定飘浮的轨迹、撞击的角度、反光的画面等——对不起,指令太繁杂了。

要求AI通过排列粒子来生成画面的内容,并且还得极具国画水彩之美——你确定AI的“美商”有那么高吗?

所以,不用谈AI色变,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为我所用”。周建敏也认为,“不必对被AI取代过于焦虑。”

再说回电影《流浪地球2》,里面大部分特效制作都离不开人。当然,也有科技“大显神通”的地方。

因为《流浪地球2》的人物年龄比第一部更年轻,所以得让演员的人脸看上去更年轻。这种“返老还童”的能力,就是靠人工智能实现的。

相关技术团队拿到演员年轻时候的表演素材,利用AI模型进行了数百万次的迭代,再通过不断喂数据、跑数据,终于让模型学会了“减龄”神技。

这段时间爆火的Sora,是一种视频生成模型,用这个模型人人都可以创作叙事性的影像。

有网友已经迫不及待了,想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跃跃欲试。

近日,字节跳动在网上回应称,“中文版Sora”的确早已在研发,虽然目前还无法作为完善的产品落地,但预计将在2-3个月内发布测试网站。到那时,我们就可以体验“文生视频”的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