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春节期间,多地特色美食小吃街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在上海,汇集了众多老字号的云南南路美食街,可以让市民游客品尝到小绍兴白斩鸡、小金陵盐水鸭、大壶春生煎馒头、五芳斋鲜肉粽、沈大成糕点等一道道特色美食。
在这里,“鲜得来”排骨年糕店更是人气爆棚,队伍甚至排到马路拐角。店家告诉我们,仅这一家店面,一天就能卖出5000多份排骨年糕。
门店很小,来头却不小。“鲜得来”排骨年糕店距今已经有103年历史了。排骨年糕,这道独具上海风情的小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百年老字号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跟随总台记者,一起去看看。
排骨年糕:想念的味道
一位香港游客:我是从香港过来的,是第一次到上海过年,因为最近看了胡歌演的《繁花》,我妈也很喜欢胡歌,所以我们特意过来看一下。
上海一居民:小时候,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吃这个,在家里面。然后现在因为《繁花》的剧火了,我跟老公带宝宝一起过来,再打卡一下这边。
一块排骨,配上几根年糕,再淋上特制的酱汁。对外地游客来说,这是上海的味道,对于上海本地人来说,这是家的味道。
江苏苏州居民:我本来就是上海人,从小就吃过排骨年糕。以前在西藏南路的一个弄堂口。它是在门口,香味都飘着一路的,这个香味香得不得了,我每一次到上海来都要到这里来吃的。
记者在交谈中了解到,这位阿姨多年前和家人定居江苏苏州。当天一大早,一家八口人特意从苏州开车到上海,就为了在中午吃上想念的排骨年糕。
炸排骨的王师傅:
一件事做42年
在上海人的内心深处,排骨年糕总有着一席之地,它也是上海市民票选出的上海经典符号之一。
那么,是什么守护着上海人不变的味觉记忆呢?在“鲜得来”的后厨,我们找到了“镇店之宝”——王师傅。他正在炸排骨,这段时间生意实在火爆,他已经退休又被请回来帮忙。工作间隙,王师傅给我们“透露”了炸排骨的“小秘诀”。
王毅敏:我们这大排是用面粉、生粉、鸡蛋,打浆的时候你要看是不是成一条线,这排骨你弄好了,可以弄得像一块豆腐一样。这油锅一般要烧到200℃到250℃,可以下排骨,这样出来有香味的……
1976年,18岁的他被分到“鲜得来”小吃店,跟随师父,从生炉子、磨刀这样的小事开始,慢慢学会了炸排骨的绝活。42年来,他和师兄两人,一人炸排骨,一人做年糕,把一道手艺做到了极致。王师傅说,炸排骨的技术只是“小”秘诀,而最“大”的秘诀则是认真。
王毅敏:我是1976年4月16日进单位的,一直干到2018年1月11日,最后一天我也在弄排骨,我们做这种行业就是做一项要爱一项。反正我自己始终认为,我做排骨出去,只要人家吃了满意,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开心。有时候差一点,人家也要说的,说了你就虚心接受,这样才会有进步。我反正每天都在认真做,也要总结的,这一块排骨为啥焦,为啥生,有时也要看一下才知道。
“鲜得来”的前身
是台州老板开的小吃店
上海作家沈嘉禄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人见人爱的排骨年糕》,他对这道菜品颇有研究。
沈嘉禄告诉记者,排骨年糕是经过多年融合创新才形成了现在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鲜得来”的前身,是1921年由浙江台州的老板开在现在西藏南路光明中学旁边一条弄堂口卖五香排骨和年糕的小吃店。后来老板发现,上海人喜欢吃油炸的“面拖排骨”,就改煮为炸。炸好的排骨色泽金黄、香味四溢。灵魂单品——辣酱油是老字号梅林食品厂特制的。
作家沈嘉禄:吃的时候要加辣酱油。辣酱油并不是酱油,叫做调味汁,里面没有一滴酱油的。在100多年前上海人不吃辣酱油,后来慢慢在中国人开的西餐馆里面引进了,加这个排骨年糕味道很鲜。“鲜得来”,很鲜的意思,顶格的评价,然后老板就把“鲜得来”三个字作为自己的店名了。
改革开放后,“鲜得来”借了弄堂里的地下室扩充店堂,一份排骨年糕配上辣酱油,是当时上海居民的“小确幸”。很多人第一次在外聚餐、第一次谈恋爱等,都是在这里。
沈嘉禄说,一口排骨年糕里,汇集了江南的稻作文化、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现在,“鲜得来”进行了品牌升级,美食种类也有所增加,但是不论如何出新,记忆里的味道永远是最想念的味道。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