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月中寻桂子”

亚残运会奖牌 满是杭州特色的浪漫

2023-07-20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近日,杭州亚残运会倒计时100天,亚残运会奖牌“桂子”正式发布。在“桂子”设计的背后,不仅有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充满了杭州特色的浪漫。

灵感来源于良渚玉璧和桂花

杭州亚残运会奖牌“桂子”的整体设计由亚残运会奖牌设计主要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周波博士领衔,团队花费近2年时间,经历二十多轮改稿、四十余次完善后设计完成。

“桂子”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文化中的“玉璧”和杭州市花“桂花”。

两者相融,以苍璧礼天,传递亚洲价值文化的多元和融合;以桂花的浓郁气质,表达办赛城市的热烈期盼,以“桂子”寓意运动员向往美好、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

玉璧,蕴含珠联璧合、圆满美好之意。“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象征亚洲命运体的合作共生,传递了团结协作的理念。

“桂花”元素,与杭州亚残运会火炬“桂冠”一脉相承。朵朵飘落的桂花大小不一,随机分布在奖牌正面,形成外圈花纹——第4届亚残运会召开之际,杭州正值一年中桂花最盛的时刻,每一粒飘落的桂子就好比残疾人运动员奋勇向前、挑战自我而获得的一枚枚奖牌。且桂花素有金、银桂之分,与金牌、银牌刚好相呼应。

针对亚残运会,“桂子”奖牌背面特别印有盲文,意为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金、银、铜牌。

漫天飘舞的桂花充满诗意

“桂子”一名,来源于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山寺月中寻桂子”,相较于具象的风景,周波表示,“桂子”的设计中更多是一种情怀。

“杭州是一个诗性的城市,有非常多的描写桂花的诗句,”周波说,为了找到契合心中的桂花形态,团队大量翻阅了与桂花相关的古诗词。从白居易的《忆江南》、王维的《鸟鸣涧》,再到宋之问的《灵隐寺》,反复琢磨诗词中桂花的形态。“桂花一般给人感觉是一种长在枝头的静态感,但是我们从古诗中可以提取到,古人诗词的意境中很多描写的桂花的诗句,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的、突破了常规的感觉。”

这一发现,让团队找到了突破口。“后来我们逐渐将桂花设计成动态的、飘落的,暗合运动的拼搏精神。”设计中,团队对桂花的大小疏密、浮雕的高度也进行了多轮研究和调整,0.1毫米、0.25毫米、0.5毫米……

最终“桂子”呈现的形象,颠覆了以往人们心中静态簇拥的桂花形象,生动体现出人闲桂花“落”、天香云外“飘”的动态特点,漫天飘舞的桂花充满诗意,也寓意着杭州作为办赛城市的热烈期盼。

杭州亚运村里,有一个“自然生长”的“江南村落”

白色的外墙,黛色的飞檐,挺拔顿挫的古朴线条,建筑单元排布错落有致,宛如水墨画中走出来的建筑。在杭州亚运村运动员村丰北路一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围瞰之中,一座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建筑让人过目不忘。

这座独具匠心的秀美建筑,亚运会赛时期间将作为亚运村三村设备设施维修保养的保障用房,赛后将化身为一所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村落”。

聊起运动员村这栋建筑的设计过程,作为主创设计师的廖晓华表示,这是自己设计工作生涯中一次极为难忘的体验。在设计之初,他就考虑到了该地块的多重属性,试图寻找一个“一举三得”的方案,在满足相关设计规定及功能属性的前提下,借助亚运舞台,向各国宾客展示中国风采,为孩子们打造富有江南特色的成长空间。

“亚运会恰好是中国、杭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窗口,当运动员们行走在运动员村里,突然看到这样一片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落,一定会印象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在0.6公顷的地块上,“江南村落”风格的设计不仅需要严格遵守设计规范,满足限高、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日照等要求,还要考虑地块位置和朝向关系,确保其从多个方向都能呈现较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建筑北侧紧临中央公园,这使得其具有了一定的“建筑景观”价值。

“我们希望它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杭州的、江南的建筑形态,所以提出了一个设计概念——‘游走在江南的村落中’。”廖晓华说,这一句话基本概括了这栋建筑的总体设计理念和思路:“通过对建筑群错落有致的排布,模拟江南村落‘自然生长’的状态,看似随机,实际上有着严谨的建筑逻辑。”

与住宅、写字楼等建筑不同,幼儿园的基础单元是班级,在建筑设计中,这些单元被称为“block”。为了展现江南村落的特色,廖晓华将一个个单元从横平竖直的排布中解放出来,打乱之后重新结合、散点排布,就像是童年记忆中,沿着河岸错落建造的乡村建筑,每一个单元仿佛化为了邻里亲朋的家,孩子们从一个班级走向另一个班级,就像是去亲友家串门,紧致、绵密、有序、平和的感触,油然而生。

建筑单体形象方面,设计团队从“粉墙黛瓦”的传统意象中,提取出了江南色彩元素;屋面设计上,则从现代抽象水墨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汲取灵感,采取了双曲面屋面设计,仿若传统江南水乡建筑的屋顶;入口处的大树,就像进入村落的一个标志和象征……种种细节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村落”。

城报记者 焦秋利